2024-11-21 星期四 邮箱
首页 > 服务互动 > 质控中心
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权威解读--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
2021-10-26|发表:质控中心


以指标监测引导主动性护理干预

健康报 2021年4月19日

解读专家 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   么莉  尚文涵

 

感染发生率高  改善重点有两个

血管内导管(Intravascular catheter,IVC)指可部分或全部插入或植入心血管系统,用于诊断或治疗目的的单腔或多腔管状器械,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输液、输血、采血及血流动力学监测。随着IVC 在临床应用的增多,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(CRBSI)发生率也越来越高,给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,增加患者病死率,延长住院时间,增加住院成本,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
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报告显示,超过85%的原发性菌血症与IVC 有关,因此,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(CLABSI)的相对风险为外周静脉导管的64 倍。由法国国家检察院(INVS)领导的全国性研究中,33%的血流感染(BSI)与中心静脉导管(CVC)有关。

为此,2021 年护理专业年度质控改进目标“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”将改善重点锁定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(CVC)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(PICC)所致的相关血流感染。


各地差异较大  加强同质化建设

应用指标监测,将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以“数字”的形式直观呈现,通过纵向趋势变化和横向对比,提前研判“数字”提示的问题与潜在因素,管控好薄弱科室,以及所有能影响结局的关键护理操作和环节,从事后被动处置转化为主动干预。

通过近几年对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监测与干预,指标结果(中位数、上四分位数、下四分位数)从2014 年的0.367‰、0.016‰、1.230‰下降到2020 年的0.048‰、0、0.234‰,整体呈下降趋势。特别是四分位间距的缩小,说明对高发生率医院的重点监测与管理有效。但是,感染控制新理念要求对医院感染“零宽容”,因此,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依然存在改进空间。

从监测结果来看,由于我国各省市区医疗资源、环境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区域性差异,各地各级医院在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方面的差异性较大,少数医院该指标发生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存在散在高发现象。因此,仍需要通过不断的同质化建设,缩小差距。

制定标准化感染预防措施,医护人员遵守预防感染的标准化程序,能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。2021 年3 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《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(2021 年版)》,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标准化参考。但是,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执行依从性情况还不明确。现阶段,医疗机构应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是否遵循规范标准,是否符合医院临床实际,制定的相关措施是否能够落实,都有待进一步核实与监测。


打破学科壁垒  提高数据可靠性

加强培训。广泛宣传《2021 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》和预防实施方案,针对技术和管理的薄弱环节,进行培训和辅导,提升能力,推动落实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行动策略和举措。

推动落实。医疗机构作为实施主体,要全面落实国家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标准、要求,以降低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风险。医疗机构可以成立由医务、护理、院感、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,院领导总负责,并指定牵头部门。有效沟通是这次改进行动不能绕开的问题,因此,医疗机构应推动多专业、多部门合作,打破学科壁垒。从组织架构建设、具体问题分析和改善措施选择,到措施落实和纠正的全过程,必须跨越学科和部门的鸿沟。省级护理质控中心对辖区医院进行指导和监测,核查感染防控标准及措施执行情况。根据监测掌握本省CVC 和PICC 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重点医疗机构,并进行原因分析和重点指导改善。

效果监测。医疗机构是第一责任主体,对临床真实问题最敏感也最了解。医疗机构应根据监测结果,恰当运用质控工具,查找、分析本机构内发生血管内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原因,实施改进措施,并对改进的过程和效果持续追踪分析,及时调整措施和策略,贯彻“PDCA”原则。数据准确是进行质量改善的前提与核心,同时数据是在使用中越用越准,遵循“开始应用-Q&A-修订-趋于完善”的过程。经过近几年护理质控指标的普及和不断应用,医疗机构对指标的内涵、测量方法的理解与掌握逐渐加深,数据准确性逐年提高。但由于诊断标准执行、信息采集渠道、信息化程度不同,以及部分医院未形成良好的质量上报文化氛围,数据的可靠性依然存在提高的空间,要进一步加强。

经验推广。挖掘医疗机构改进亮点,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,推广可复制经验。亮点包括:医疗机构打破学科和部门壁垒,改变过去单一或各自为政的管理,形成可实施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制度和流程;医疗机构改变管理模式,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,从过去现场质控、手工记录转变为日常监测预警与管理等。